您现在位置:食安山东网 >> 乡村振兴 >> 浏览文章乡村振兴
小海鲜变身抢手货乳山“小牡蛎”成就乡村振兴“大产业”
近年来,山东省乳山市大力推动牡蛎产业新旧动能转换,聚力打造牡蛎全产业链条,将小海鲜做成抢手货、大品牌,构建现代牡蛎产业全产业链发展新格局,为海洋经济创品牌、谋发展提供了新样板。
实施生态养殖促进产业健康发展
为发展牡蛎生态养殖,促进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乳山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根据环境和资源承载能力以及生态安全等因素设置养殖条件,提高牡蛎养殖行业准入门槛,对不符合标准的养殖主体进行搬迁或关停,确保牡蛎养殖海区主要指标达到国家一类海水水质标准,为牡蛎养殖提供优越的生态条件。
小海鲜变身抢手货乳山“小牡蛎”成就乡村振兴“大产业”
为推行生态养殖新模式,乳山采用“龙头企业+合作社+养殖户”模式,发挥华信食品等本土龙头企业示范带动作用,引导养殖散户成立或加入合作社,集中确权养殖区。同时,组建乳山市牡蛎协会,通过组织牡蛎从业者参加展会、建立牡蛎产业信息交流平台等,为会员提供业务、技术、经验等方面的指导。
随着全省海洋牧场建设的兴起,乳山也在大力发展以牡蛎为主导品种的田园型海洋牧场,采取国有资本引导、吸引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组建海洋基金的方式,撬动、助推海洋牧场开发。
依靠科技力量破解季节上市难题
按照“政府牵线、院所支持、平台运作”的模式,结合牡蛎小镇建设,乳山成立了由国家贝类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张国范教授任院长的乳山牡蛎研究院,积极创建省市两级科技创新平台。另外,与水科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等院校合作建设三倍体牡蛎苗种研发中心,投资16亿元建设深远海育苗育种基地,与中国海洋大学、中科院海洋水产研究所等十余家知名科研院校合作组建研发团队,成功培育长牡蛎海大1号、海大2号、海大3号、海蛎1号、三倍体牡蛎等新品种,有效破解了季节性上市技术瓶颈,实现牡蛎四季常肥。
为推动牡蛎技术成果转化,乳山构建了市、镇、村三级联动的牡蛎技术推广服务网络,在牡蛎养殖集中片区设置10个村级服务站,配备专职牡蛎技术推广员,大力推广牡蛎新品种、新模式、新技术。
在新品种推广的同时,乳山对传统的加工模式进行了转变。针对企业规模小、精深加工滞后的问题,乳山采取自主培育、招商引资等方式,开发出牡蛎活性肽系列产品、海洋生物人工鱼礁和土壤调理剂、饲料添加剂等高附加值产品。
此外,乳山还将加快构建牡蛎产品冷链仓储体系,推进生鲜牡蛎产地直供,全面提升牡蛎产品附加值。目前,乳山已形成研发、育种育苗、养殖、交易、物流、深加工、“牡蛎+”等全产业链发展格局。
加强品牌建设打造产业新亮点
如今,“乳山牡蛎”品牌知名度越来越高,不仅各大电商平台的搜索指数直线上升,更是名扬海外,受到国内外消费者青睐。
近年来,为进一步提升“乳山牡蛎”品牌知名度,乳山连续举办多届“乳山牡蛎文化节”“牡蛎品鲜季”等节庆宣传活动,同时举办了首届中国(乳山)牡蛎产业高峰论坛,第八届世界牡蛎大会也在乳山设置分会场,进一步扩大了“乳山牡蛎”品牌影响力。“乳山牡蛎”先后获批“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并被授予“2016最具影响力水产品区域公用品牌”“2019中华品牌商标博览会金奖”,乳山市还被授予“中国牡蛎之乡”“山东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称号。
通过以标准引领品质提升,乳山创新引入“标准品”理念,联合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山东省海洋资源与环境研究院等科研院所制定《地理标志产品 乳山牡蛎》标准,并发布为山东省地方标准。为保护好来之不易的知名品牌,乳山与杭州甲骨文公司合作,建成全国首个牡蛎质量安全追溯体系,为每一件牡蛎产品设定唯一的防伪标签,方便消费者鉴别真伪、获取养殖信息,有效地保护了“乳山牡蛎”品牌声誉。(张传涛 姜俏俏)
【责任编辑:何雅琳】
下一篇:“牡蛎险”为养殖户撑起“保护伞”
- 11-13二酯油中甘油三酯含量虽少但要适
- 11-13山东青岛莱西:果蔬大棚种出乡村
- 11-13山东沂源全面推进食品生产企业主
- 11-13临沂市沂水县杨庄市场监管所组织
- 11-12亩产超过3吨半 创全国新植果园
- 11-12山东金乡土特产绘就好“丰”景
- 11-12“蒙味”农畜产品亮相2024年
- 11-12山东蒙阴县市场监管局持续开展“
- 11-12山东菏泽定陶区市场监管局“快检
- 11-12山东泰安:深入推进“特供酒”清
- 11-07山东潍坊加快推进经济作物(大姜
- 11-06日照市委书记李在武巡馆进博会山
- 11-06山东单县:一碗羊肉汤“熬”成百
- 11-06新希望旗下美好美得灵食品公司1
- 11-06洞察烘焙新趋势 推动行业再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