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位置:食安山东网 >> 农产茶业 >> 浏览文章农产茶业
茶产业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一)
茶产业作为我国传统优势产业、富民产业、生态产业、健康产业和文化产业,是实施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的支柱产业,也是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领域。尽管我国茶产业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对标实现茶业强国目标,还存在不少问题和短板,如茶产能已出现结构性过剩、茶产叶质量安全存在隐患、茶产业综合效益还有提升的空间、茶产业国际竞争力不足、涉茶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体制机制尚未完善等。破解这些难题,依靠传统、常规的生产力水平提升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为茶业强国建设注入新技术动力、提供新要素动能、夯实新产业支撑。
我国发展茶业新质生产力面临的挑战
关键核心技术攻克进展慢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茶科技创新是发展茶业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必须在关键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目前需重点关注以下两个方面。
种业创新速度缓慢 自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经过5次全面系统的考察和收集茶树种质资源,建立了全球最大、多样性最丰富的茶树田间基因库。我国虽然茶树种质资源丰富,但良种选育主要通过常规育种法(系统、杂交)育成,育种周期长、效率低。
茶树品种创新的技术瓶颈包括:育种手段单一,分子育种技术尚未突破;优良品种快速繁育技术缺乏;高效遗传转化体系尚未建立;基因组编辑和合成生物学等前沿技术亟须突破。
机械强茶、数智茶业研发任重道远 茶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目前我国许多茶园的机械化、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总体较低,仍依赖传统的手工劳作为主。据农业农村部茶叶全程机械化专家指导组、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统计,2023年茶园生产管理机具保有量占比最大的是除草机具为31%,其次是修剪机具为28%,再次是大宗茶采摘机具为26%,保有量最少的是名优茶采摘机具为2%。
近年来,采茶工短缺、茶叶生产成本持续上涨的矛盾已十分突出,急需改变传统生产作业方式,促进茶叶生产从劳动密集型向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方向转变。数智茶业技术在我国茶叶生产中虽有一定的应用,但其中的关键核心技术集成及设施设备,如土壤环境传感器、大气环境传感器、茶园遥感和测绘系统等,其智能性、精准性程度与生产应用还有差距,亟须进一步提升完善。
茶业人才支撑力度远远不足
从事茶产业的人员学历水平相对较低 根据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调研数据,从全国茶业从业人员学历分布来看,初中及以下所占比例最大,2022年为46.80%,2023年为43.52% 。
从事茶产业的人员年龄相对偏大 目前我国还有很多茶叶生产、加工作业仍以手工劳作为主,工作环境差、劳动强度大、工作效率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产模式与年轻从业者追求技术创新和舒适工作环境的期望有一定差距,导致年轻人缺乏从业意愿。随着劳动力结构老龄化问题的加剧,青年从业人员的短缺进一步制约了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茶业从业人才不足与结构错配 根据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2023年县域调研数据,产茶县涉茶农技推广人员绝大部分不是茶学专业人员,未接受过系统的现代茶叶科技知识训练,特别是中西部脱贫茶区茶学专业技术人才尤为不足,发展茶业新质生产力面临推动专业人才队伍迭代更新的挑战。
茶业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尤其是品牌宣传、电商渠道、国际贸易等方面的人才严重缺乏,根据对茶企的调研数据显示,其聘用人员结构参差不齐,有的企业没有营销人员,半数企业营销人员不超8人,半数企业技术人员不超10人。
随着我国茶产业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大,对研发与技术推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越来越迫切。但目前我国茶业领域各类人才储备还远不能满足产业升级和技术革新的需求。
此外,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体制机制存在短板,茶行业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错位,高等院校对技能型人才培养重视不够,与企业和市场需求相差甚远。
产品创新不能满足消费需求
截至去年底,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有2.97亿人,到2050年,我国GDP的1/3来自于老年人,“养老经济”将成为重要经济支柱。根据2023年统计年鉴数据核算,15—34岁的年轻群体占总人口的24.59%,约为3.47亿人。可见,传统茶和新茶饮市场空间潜力巨大,对应巨大的市场规模,不同年龄段的消费者均具有鲜明的消费特点,但目前我国茶产品的创新还不能满足日益多样化的消费需求。
近年来,为了解决茶产业结构性过剩问题,同时让更多年轻人加入饮茶的队伍,新茶饮的研发可谓是如火如荼,新茶饮由于价格亲民化、渠道便利化、宣传多样化、运营数字化、原料品质化等特点鲜明,成为扩大茶叶消费的新路径。可以说,新茶饮为产业发展增添了新动力,为茶文化传播提供了新窗口。但新茶饮市场也面临诸多挑战。
一是竞争加剧,内卷日益严重。诸多新茶饮企业均在加速扩张,一些头部品牌企业纷纷开放加盟,行业竞争日趋激烈。最明显的表现是价格竞争白热化,根据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茶业经济研究团队新茶饮专题调研,2020—2023年,新茶饮品牌10元以下消费占比从7%上升至30%,20元以上占比则从33%下跌至4%。
二是食品安全存在风险隐患。新茶饮使用的茶、水果、奶、糖、辅料等原料繁多,有可能增加食品安全风险隐患。再加上部分企业对原料食材进口把关不严,内部管理不善,部分茶饮企业曾被曝出茶饮中存在异物、使用过期水果、篡改食材日期、新旧食材混合等问题。
三是创新驱动能力支撑不足。目前新茶饮的快速发展主要依靠资本驱动,产品创新同质化严重,仍缺乏原创性科技含量高的产品,行业发展研发投入和成果仍偏少,科技支撑有待加强。
四是行业规范化、标准化程度不高。新茶饮具有典型的跨行业属性,横跨一二三产业,但目前没有明确的归口管理部门,也缺乏全国性的权威行业管理组织。同时行业标准化、规范化程度滞后于产业发展速度,给市场监管带来一定难度。
茶业新业态新模式融合不够
目前,我国茶产业尚未与旅游、文化、教育、健康等行业形成良性互动与协调发展,茶与茶文化的物质和精神价值尚未得到充分体现。茶产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推动创新发展。然而,当前茶产业的新业态新模式融合不够,总体上数量增长优于质量提升,具体表现为:一是产品和服务的特色化、差异化不明显,同质化问题严重,难以形成核心竞争力。二是整体仍处于发展初期,更多关注短期效益,缺乏对产业的深度挖掘和长远规划,初级产品和初加工产品占据主导地位。三是政策支持力度不足,制度创新相对滞后,外部要素引入不够。(来源:中国茶叶)
【责任编辑:张帆
下一篇:没有了
- 12-04茶产业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一)
- 12-04山东省临沂市河东区网约配送行业
- 12-03山东牟平:水果棚用上“黑科技”
- 12-03激发产业“核”力 助推“链”上
- 12-03山东聊城冠县市场监管局组织开展
- 12-03滕州市召开肉及肉类制品专项整治
- 12-03山东平邑县农业农村局开展小麦冬
- 12-03山东单县市场监管局开展粮食储备
- 12-03山东泰安泰山景区市监局守稳“食
- 12-03山东枣庄市场监管局举办食培班提
- 12-03山东聊城茌平区市场监管局开展制
- 12-03山东枣庄山亭区召开食品安全风险
- 12-032024年新泰市“泰食药安”建
- 12-03山东枣庄山亭区开展肉及肉制品专
- 12-03酿酒企业低碳发展助力美丽中国建